「媽媽,妳看,這是彩虹老師!」看著妳畫的彩虹老師,媽媽的嘴角在微笑…。
2009/04/03 芃芃的第一位老師:彩虹老師。芃芃三歲又五個月時親手畫
親愛的芃芃,時間過得好快,記得妳還是媽媽懷裡動不停的小寶貝。一轉眼,已經是個背著書包上學去的小傢伙了!
本來,爸爸媽媽還在擔心,怕生的妳會對上課產生排斥的心理。沒想到,妳是以滿懷期待的心情來面對上課這件事。
親愛的芃芃,爸爸媽媽很以妳為榮…。
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連串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且是一件很個人的事。透過學習,可以開拓我們生命的視野,豐富我們生命的經驗。而對各種事物都有學習的熱忱與好奇心,那就是對自己生命與人生的啟發。
說來慚愧,媽媽年輕時少不更事,腦袋總是被限定在固定的思考範圍內,傻呼呼的認定學習只會發生在學校裡。一路悶著頭、瞪著眼死命地在「讀書」。雖然,頭上頂著洋碩士的光環,但是對於生命、甚至簡單的生活常識,有時卻只有幼稚、無知可形容。
但是,說到爸爸的年輕歲月可就精彩囉!阿嬤時常會感嘆爸爸或是伯父們要是在年少時,能多努力用功唸書的話,各個都是讀到博士的料。但是,爸爸常說假如學習只是拿著課本讀死書,他寧願翹課回家認真玩書本裡學不到的知識。所以,爸爸從年輕時候開始就是標準的宅男一族,因為家裡讓他們兄弟可以自我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爸爸和伯父們沒有傲人的學經歷背景,但是對於想要了解的知識,他們會用幾近狂熱的態度去面對與研究。他們不會輕易相信書本上的知識、不會自我限定思考的模式、甚至跳脫由易趨難的傳統學習方式,反而直接從最難懂的地方切入。
這樣聽來似乎很匪夷所思,不過,看看爸爸再看看妳這些與眾不同的伯父們,應該不難了解媽媽所說的。書櫃、桌子可以自己做、房子可以自己蓋、頭髮可以自己剪、車子可以自己修、燒窯的窯爐可以自己搭、修坯工具可以自己製造、電腦壞了可以自己組裝,連鋼琴的音還想自己來調…。
這些爸爸和伯父們能做的事,外人看來或許會認為都是生活上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他們不僅會做,甚至做出來的成品都可達到專業水準,在媽媽眼裡簡直是天才!所以,爸爸經常對妳說,假如想要了解古聖先賢們的思想與智慧,可以請飽覽群書的大伯父為妳指點迷津;假如想知道有關機械方面的知識,二伯父工作室裡各式各樣的工具,絕對讓妳大開眼界;假如想學習繪畫的相關技法,精通繪畫藝術的三伯父是值得妳去請益的對象。至於妳老爸,不用說妳也知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任何妳不懂的問題,去問爸爸就對了!就算他不知道確切的答案是什麼,他也會指引妳往正確的思考方向去追尋。
親愛的芃芃,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爸爸和伯父們聰不聰明、是不是天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與認知。
所以,學習的目的與意義,到底是什麼?
面對如此現實、功利的社會,文憑、學位或是證照,就好像是身份、地位的保證。但是,要是將學習的「目的」與文憑、學位,甚或是所謂的證照畫上等號,那將會是一種生命的浪費!沒有足夠內在的智慧來面對詭譎多變的生命,那麼所謂「學習」充其量只不過是讓我們有個訓練精良而空無一物的頭腦,妳看媽媽就知道。
分數、文憑、學位,應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處心積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來的。假如,沒有因為學習而得到生命的領悟,那些表象的東西,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親愛的芃芃,媽媽會寫這些話給妳,是因為這是媽媽刻骨銘心的生命經驗;是因為,不想讓妳將來在面對如此錯亂的價值觀時,也和媽媽一樣,蹉跎時日、尋覓很久,才找到該走的方向…。
在台灣,升學至上,倘若在學校沒有好的成績,想要進入所謂理想中的學校,機會是不大的。其實,這是制度問題,怨不得誰。然而,對於「學習」的真實意義,不論是家長、老師或學生,卻很少人會去加以琢磨與探討,只是一味的跟著眾人的腳步,朝著相同的目標邁進。這個現象,到現在依然如此!
媽媽並不是個反應靈敏的人,在學校的成績只有差強人意而已。但是,當時媽媽卻是一心一意為了尋求好成績,忘了檢視自己、忘了停下腳步,好好思考如何面對「學習」這件事。媽媽忽略了一個事實:獲取文憑只是持續不斷學習中的一個過程,是接受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在多數的情況下遠遠超越學習的目地。
學習並不是為了將來一定要唸台大或北一女、不是將來一定要開Benz或Lexus,才能代表有身份、有地位。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懂得謙卑、懂得善解、懂得情趣,進而成為一個幸福且自得其樂的人。
親愛的芃芃,「學習」其實也是一件需要「被學習」的事。所以,書包要自己背、功課要自己完成,爸爸媽媽在學習這件事,只能當妳的配角,主角永遠要妳自己來當…。
現在的妳,懂不懂媽媽說的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敞開心胸、用心體會。當然,爸爸媽媽會在一旁貼心陪伴,讓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過,沿途的風光,需要妳自己學會如何去面對…。
記住,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