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賞這些古樸的古式建築時,有種奇異的感覺,彷彿他們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等著知音的人去發掘。非常可惜的是,不能進入屋內細細觀賞,就如,隔了一層紗似的,朦朦朧朧的看不清、也聽不見它想要訴說的故事…
好吧!還是必須繼續今天的行腳,原本想要滿足一下對客家粄條的滋味,在路上找呀找,竟發現許多的小吃店還沒開張,心想他們都是休星期二的嗎?爸爸決定上車再到市區繞一繞,突然看到路旁的標示「新埔義民廟」,就決定先去廟裡一探究近。
就近一看,「義民廟」的規模還真大,廟寺後山有一個佔地頗廣的公園,氣氛與台北的關渡宮很像,只是膜拜的神祇不一樣。
「義民廟」顧名思義,是一群客家子弟為保衛鄉土組成義民軍,從史書上記載,一代代的義民軍,堅守岡位保衛鄉庄,後代客家子孫將忠骸收集,歸葬枋寮。所以,今日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
我的母親是客家人,從小看著她勤儉持家,因此,對客家人的種種,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只可惜,身為一半是客家血統的我,一句客家話也不會說,只記得捷運站上的那一句「ㄢˇ ㄓˇ ㄙㄟ」!
在折回新埔主要街道的路上,爸爸又看到另一個標示「劉家古厝」,轉入一看,哇!是一個三合院傳統宅第,一走進就傳來陣陣的「菜埔乾」香味!原來,前院的曬穀場上正在曬蘿蔔乾,在陽光的照射下,一片亮晶晶的小白點,很漂亮!小時候,見過母親也在自家的頂樓曬過。都市小孩的芃芃,看到地上這一堆堆的的東西,驚呼一聲「這是什麼呀!」 經過媽媽的解釋,才了解,原來,外婆做的涼拌「菜埔乾」,就是這樣來的。剛剛在義民廟,也見到有人在曬梅干菜,小時候在飯桌上,就時常吃到這些經過母親巧手的客家菜餚,所以,對我來說,我還蠻能接受這樣的家鄉口味。
天井出現在橫屋與橫屋之間,呈狹長形,提供光線來源及獨立活動空間,具有防禦功能。
由於,古厝中劉家後代還住在其中,因此,不能看到整個房舍的全貌。不過,端看它的正廳及迴廊中的裝飾可知,劉家在當地應是大戶人家吧!
回家努力在網路上找資料得知,原來,劉家古厝又名「雙堂屋」,它是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難怪,一直覺得為什麼那天明明看到的是三合院的形式,卻說是四合院。
「雙堂屋」原本是一座二堂六橫的合院是宅第,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家中祠堂的總門面。進入門聽後為中央的天井,兩側加迴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劉家古厝的特色在於其同時兼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的傳統形式,整體建築保持屋頂旁低中高,層層升起之形式,充分表現台灣建築空間的尊卑倫理。
磚砌或石砌的直櫺窗
建築可說是與文化息息相關,它可以忠實的反映出人與在地環境的關係。隨著這些早期的傳統建築,可了解先民的社會經濟、歷史人文、民俗藝術與宗教信仰等文化活動。而這一代代先人的智慧,實在是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臺灣社會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舊時的社會型態,已逐漸泯沒,伴隨艱辛歲月的古厝,也隨著時代的衝擊,不敷社會的需要,漸漸消失,繼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讓人彷彿置身於冷漠的都市叢林之中!
正廳左右側門則為半圓拱形的彎光門
竹節式直櫺窗,以泥塑雕成竹節狀
正廳兩側牆上的花瓶泥塑
門廳的彩色磁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