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堂課下課前5分鐘,我的學生必須寫下,對這堂課的感想。有一位學生曾經這樣寫道:
「有時候我在想,在這忙碌的生活,一般人必須面對許多壓力。而日復一日的工作賺錢,並無許多的時間來釋放心靈,失去的就是(想法)思考。而藝術家我更好奇,有多的時間可以想、可以看、可以做、 可以不用面對世俗。但… 她們如何生存?也許心靈上的滿足才是他們生存下去的目的。」
當我看到學生如此訴說他的疑問、他的想法,腦中浮現一個故事…
達文西為了繪畫的練習及對生命的好奇,於1472年後開始著手解剖學的研究,在解剖完三十具人體之後,達文西心中有一個疑問:「我都解剖完了,『靈魂』究竟在哪裡?」
在達文西的心中似乎相信,人類除了物理性的存在,應該還有一個精神存在的空間。因此,達文西窮其一生在探尋,「靈魂」究竟在哪裡?!
藝術家們相信,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軀殼」而已。
只是,那個亙古以來,人類說的「靈魂」,究竟在哪裡?
「流行的觀念是把人生看作肥皂泡,只顧享受和鑑賞它的五光十色,而不願參透生與死的神秘。」當人們庸庸碌碌、汲汲營營的追求世人所訂下的外在價值時,還有多少人會在意,自己的靈魂,身在何處?
其實,藝術工作者並不是不用面對世俗,而是以全然的精力來參悟生命。在出世與入世間,不斷來回往返,努力的將自我與靈魂相互碰撞,碰撞出一種對生命的救贖、對生命的反思、與對生命的感謝。
而讓人能夠「生存」的條件是什麼?
是千萬豪宅?是滿漢全席?是百萬名車?還是沉湎於別人對自己的鞠躬哈腰?
「清貧致福」是證嚴法師倡導的一種生活態度:
「『清』是清淨、自在;『貧』是生活清淡、節儉,不需求物資豐富。能將欲念縮小、保持清淨,在不匱乏的環境下,不畏辛苦地投入利他與社會的事,就是清貧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調整生活的步調,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只要在生活中稍事用心,就唾手可得那分簡單、優雅的安適與幸福;從『遠離奢華』到『清流時尚』,不論出世、入世,都可以為我們帶來身心靈富足,就是致福。」
從一些藝術家們或藝術工作者的身上,可以看到這樣的生命態度。
然而,每一個人所重視的價值都不一樣,有人汲汲於致富的工作步調,有人則習於安貧樂道的生活。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浪費,一味地追求享樂,殊不知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知足」。其實,生活的簡單,也可以獲致喜樂與輕安。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在他的書「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提到: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身分。臨死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自己的真正能力,就真可憐。生命的過程,像是爬一座身份的梯子,我們逐漸證實、發現自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學生……
是的,你說的對「心靈上的滿足,才是他們生存下去的目的。」一般人,說到藝術,直覺的想法,就是 - 藝術能當飯吃嗎?
藝術能不能當飯吃?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你我能以一般想當然爾的說法來下定論的!
我想,美好的生活方式脫離不了兩項基本要素:一項是物質生活的便捷和舒適;一項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和滿足。然而,只有人類,因有思考的能力,才會尋找生命的意義,為自己忙碌求生的辛勞在心靈上找到安頓。
多接觸藝術、欣賞藝術,雖然不同於藝術創作,沒有那種整個生命投入的、嘔心瀝血的辛苦,但是,經由藝術欣賞,也一定是個人生命經驗一次難得的釋放。
當靈魂與自我相互碰撞時,你會發現,生命有許多可能,許多讓你有深深感動的時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