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
妳說:「沒差啦!反正去哪裡沒關係,畢業旅行就是要跟自己的好朋友出去玩,就對了!」是這樣嗎?
其實,媽媽能理解學生在意的從來就不是去哪玩,而是跟誰玩。座位和房間如何分配,永遠是出發前同學們之間一個頭兩個大的問題。整個行程的固定模式不外乎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還有就是在車上High到不行且管他音唱的準不準的卡拉ok!
幾個不變的目的地,如,「一三六九」(義大世界、劍湖山、六福村和九族文化村)主題樂園,加上麗寶樂園、日月潭、安平古堡、墾丁…等,每到畢業旅行的季節就輪番上陣,從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去的都是幾乎相同的地方,制式化的行程、模式化的路線、連玩的團康遊戲都是如出一轍。
很多人會說「回憶無價」,跟著自己的好友睡在一起、玩在一起,不是很好嗎?然而,對於已是高中生處於半個大人狀態的你們,面對行禮如儀的畢業旅行,對於行程的安排和規劃完全不參與,留下的只是和同學之間的嬉鬧玩樂回憶,難道不會有些遺憾的感覺嗎?
我Google一下關於畢業旅行的文章,結果發現原來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所謂的「修業旅行 」,和現今的畢業旅行類似,目的在補足或驗證在教室中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透過實地參訪印證在校所學。當然,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它包含些許的政治意涵,目的是要強化台灣學生對日本政府的歸屬感及愛國思想。
或許很多人會說,畢業旅行是提供學生與三五好友創造美好回憶的機會,幹嘛非要有硬梆梆的教育意義?難道就不能單純為了放鬆而一同出遊嗎?
真是如此嗎?
看到另一篇文章是在描述芬蘭的小學生,用自己賺的錢辦畢業旅行!他們從小學中年級就開始為畢旅籌畫一系列的準備活動,除了讓孩子們為自己的旅行付出,共同腦力激盪籌備旅遊基金(義賣糕點、餅乾、手工藝品…等)、規劃旅行行程,適性分配工作任務,也讓孩子們在無形當中累積社交及做事能力。
芬蘭小學生是這樣面對他們的畢業旅行,然而,我們的高中畢業旅行則是經過刻意包裝,去的都是早已熟悉商業旅遊景點,玩的項目也必須符合安全、易管理的要求。一個流於玩樂、購物,按表操課的團體活動,實在很難說是一場旅行吧!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戰利品有多少、照片拍了幾張、景點攻佔了幾個,而是你/妳做了多瘋狂的事、經歷了多少心跳的時刻、和是否看到更不一樣的自己。」(背包至尊)
事實上,我也看到有些高中生已經開始在進行反思了,如,建中就有一班學生不跟集體畢旅,而是自辦畢旅。
「比起去旅行社安排的制式旅遊景點,大家各有所好不一定都滿意,不如自己安排自己獨一無二的行程。這次五天四夜的花東旅程,我們擁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實際感覺像是給自己機會去探索自己的旅程,不用趕餐廳、趕景點,想坐在田邊放空也行,待在民宿睡覺也行,自己探索出專屬於我們這群人的行程與記憶。」
以上是這些建中學生的分享。
很喜歡網友的一席話:「獨立似乎不用刻意培養,就從親師放手鼓勵開始;回憶也不需刻意營造,共同奮鬥的成就感絕對深刻。」(芬蘭美少女)旅行的確是一件讓我們花了錢,卻變得更富有的事物。
親愛的孩子,沒有要刻意批評,只是面對事物我們要有適當的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考習慣,不是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