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 :
前陣子皇冠出版社再次出版了「安妮日記」的無刪節完整版本,所以我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這次媽媽有更深一層的感觸與發現。
每當談「安妮‧法蘭克」總會提及她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而 "安妮日記" 這本書則是改變世界10本書的其中一本。然而,我想聚焦在「安妮‧法蘭克」這個女孩身上,一個生命停格在15歲,在短暫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家人有些矛盾與衝突,也時常煩惱於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在戰亂與人性的殘酷中求生存,卻能寫下「只要能無畏地凝視天空,你就能明白你的內心是純潔的,你會再度找到快樂。」這樣的女孩,妳不想好好認識她嗎?
13歲的妳,在做什麼呢?
13歲是進入中學的年紀,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自以為長大、不愛別人管、經常嘴裡說的和心裡想的總是搭不上線,卻一口咬定自己認定的一定是對的!13歲的安妮也不例外,討厭囉嗦的媽媽甚至有時還會忌妒聰明的姊姊,說話得理不饒人,在與家人、朋友相處上總會發生些小矛盾與小摩擦,是個典型的小屁孩!
安妮的父親奧圖•法蘭克(Otto Frank)曾寫過一首生日詩送給她,其中有一小段對於描寫13、4歲小屁孩的模樣還真是道地:
「從古至今,向來如此,自身缺點,輕如鴻毛,他人過錯,重如泰山,挑剔他人,輕而易舉,做妳的父母則不簡單。」
小屁孩終究是小屁孩,縱使是身處於戰爭時期,也無法改變安妮是個小屁孩的事實!
安妮在日記中總是碎念著對媽媽的質疑以及抱怨,甚至控訴了媽媽對姊姊的偏愛與對自己的偏心。但是,真是如此嗎?媽媽真的不愛安妮嗎?
其實,安妮的媽媽不僅非常愛她,而且愛到即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集中營裡,媽媽把每一口食物都留給女兒,不顧一切地希望姐妹倆活下去,最終因飢餓勞累過世。)!看看以下這兩段影片,妳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事實上,安妮的武斷、情緒化甚至有些以自我為中心,讓身為一位傳統且保守的母親感到相當頭疼。然而,話說回來,成長中的少女,誰沒有過對母親的批判呢?
不過,令人欽佩的是,一向有自己的主見,處處想要彰顯自己獨立意識的安妮,勇於反思與批判自己,在日記中她這樣寫道:
「和爸爸長談時,我嚎啕大哭。他也哭了。他說,妳從父母得到了那麼多愛,不管什麼事,妳的父母永遠都準備要幫助妳,永遠守護著妳,結果妳居然說妳的行為不用向我們交代!妳覺得受了委屈,無依無靠,不,安妮,妳對我們太不公平了!」
安妮很自責地在日記懺悔的說:
「很好,終於有人教我分寸,挫挫我的銳氣,因為我太自以為是了!安妮小姐並非每件事都是對的!故意造成他人深刻的痛苦,還聲稱是愛對方的,這是卑劣的行為,最賤最賤的行為!」
如此真實地記錄對自己的批判,就一位年僅13、4歲的孩子而言,真心為她豎起大拇指,給她一個大大的“讚”!
在日記本裡,另一個安妮時常抱怨的人,就是牙醫杜瑟爾(Fritz Pfeffer)先生了。她討厭杜瑟爾先生的吝嗇、古板加固執。一樣的問題,真是如此嗎?杜瑟爾先生真的那麼壞嗎?答案就在以下的影片中。
杜瑟爾先生是一位單親爸爸獨自扶養一個兒子,因為戰亂不得不將兒子送往英國,孤身一人留在荷蘭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雖有一位非猶太裔的伴侶,但因為當時規定禁止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結婚,也因為是猶太人,整個家族能逃的逃、能躲的躲,逃不了和躲不了的,就只能任納粹宰割了,由此可知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孤單與艱難。
孩子,記得爸爸媽媽時常提醒妳,一件事物都有許多不同的面相。假如,一意孤行的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不只讓別人的身心受到傷害,連自己也會被不愉快的情緒受影響。這樣看來,不是害人也害己嗎?
日本作家村上龍說:「13歲是成人世界的入口。」也就是說,通往成人世界的必經之路,常會有困惑與不安的時刻。不過,可以確信的是,請珍惜那些時刻,因為有了困惑與不安,才能讓未知的將來有更大的自由與可能性。
在閱讀「安妮日記」這本書的過程,媽媽發現妳的性格和安妮有些許的相像,如喜歡寫作與欣賞藝術;覺得孤單,總認為別人都不懂妳;滿肚子的想法與理論,卻不知道如何實踐;聽到別人否定自己,就會氣得直跳腳;討厭和別人比較,希望家人、朋友以獨特的眼光看待自己。
沒錯吧!?個性是不是真的跟妳有點像!?
安妮的生命在15歲戛然而止,再也沒有機會體現她父親對她說的話:「每個小孩都得教養自己。」(Otto Frank)父母只能提供好的建議,或指出正確的方向,但一個人的最終性格終究要靠自己去塑造。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幾次叛逆的機會,尤其青少年的叛逆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假如,歷史可以重來,在經歷了如此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後,「安妮‧法蘭克」會銳變成什麼樣的人呢?我相信以安妮的保持樂觀、勇於自省和接受現實這三項特質,肯定會忠實的反映在她的內省與成長上。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我卻依舊堅持下去。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Anne Frank)
媽媽認為,每個人在生命尚未結束前,都必須持續地成長。所以,親愛的孩子,我們一起加油,在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