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會送孩子來學琴的家長,都希望學琴後的將來,彈琴能帶給孩子陶冶性情的機會。不過,對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稱之為陶冶性情,家長們似乎是一知半解。
陶冶性情,就我的認知,不外乎是一種修養品格的行為與過程。曾經在書上讀到一句話:「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也就是說,心情的起伏是偶發的狀況,而性情是需要長時間持續的培養。所以,陶冶性情就是一種希望將起伏不定的情緒沉澱下來,一種為求面對多變生命時的專注力。
彈奏樂器並不單純只是一種手指技藝,而是一種積累、培養靈性思想內涵的方式之一。在長時間持續的接觸下,慢慢堆積涵養性情的養分,那麼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有陶冶性情的可能。
不過,無奈的是,通常家長們只是藉由孩子學琴的表象動作,而一廂情願的想要孩子在未來,能夠因為會彈琴而有陶冶性情的機會。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容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想,讀詩應該也是一種啟迪心靈、陶冶情操的方式之一。但是,假如只是低頭猛讀,而不去思索詩人寫作的方法,或是想要表達的意境,如何能夠陶冶性情呢?充其量,不過是多認識幾個字罷了!
彈琴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拼命低頭猛練,而孩子沒有想要彈琴的動機、沒有充實的音樂環境圍繞、更重要的是沒有融入生活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氣氛與態度,是不是也只是在訓練會彈琴的機器罷了呢?
因此,家長應該認知到,在懂得如何應用音樂來陶冶性情之前,需要規律且深入理解音樂美的核心與靈魂,才能迎刃有餘的悠遊在音樂藝術裡。也就是說,規律且持續不斷的練習,確實的藉由身心靈去體驗音樂藝術的美,如此,在學習後的未來,才有機會與能力懂得運用音樂來陶冶性情。否則,學琴只能說是在學習一種沒有生命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