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放晴後,心裡盤算著終於可以外出走走。奈何,油價卻又漲了,因此一家三口決定登上我們的兩輪機車,就到附近的淡水古蹟逛一逛吧!
第一站是「小白宮」
「小白宮」指的是一幢白色建築物,整座建築體中有拱型樑柱迴廊、落地門窗、壁爐、煙囪、四坡式的斜屋頂,當然加上浪漫的白牆,走在其中,彷彿神遊於異國情調之中。回家後,在網路上google了一下,發現大夥兒都稱小白宮為「西班牙白堊式建築」,但是,查遍所有相關資料,就是沒人回答什麼是「白堊式建築」!只知「白堊」是一種歐洲地區普遍存有的白色石灰岩,因此,是否是因為當初是採用此石灰岩建造而成,或是一種西班牙特有的建築形式,還是單純取其白的意涵就不得而知了。
老公看我找不到答案,也上網google一下。他發現有些建築會利用石灰水粉刷牆面,建築工人粉刷後會在房內燒堆木屑,給牆壁「催白」。理由是木屑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牆壁上的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會起化學變化,變成碳酸鈣 - 就是所謂的「白堊」。白堊是白顏色的,房裏二氧化碳越多,牆壁上刷的石灰就會白的越快。
不知,是否就是這個原因,才稱之為「白堊式建築」。不過,能確定的是,小白宮的建築風格屬於殖民地式建築。根據網友Tony的說法「所謂殖民地式建築是指英、法國等國在東南亞及南洋地區殖民時期所建的房子。由於當地氣候炎熱且多雨,因此建築時,特別將地基墊高,同時房屋設計寬大的迴廊走道,以做為「涼台」(補充一下:「涼台」指有屋頂的迴廊空間,與從建築物本身延伸出去的「陽台」稍有不同),並採落地門窗,以增加通風。這種建築風格的洋房就被稱為殖民地式建築」。
其實,小白宮的前身是「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經過歲月的潮起潮落,它的命運曾一度被荒廢,甚至政府準備將其拆除並興建大樓,後經淡水地方人士集結專家、學者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終於在民國86年 (1997),內政部評定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因而將小白宮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小白宮正對著觀音山及淡水河,從室內的每一扇窗往外望,看到的景象均是廣闊的視野與唯美的自然景觀。每回拜訪所謂的古蹟建築,心中總是羨慕從前的人,雖然在過往的年代,生存環境不似現代進步,然而,對於生命的氣味,似乎遠比現代人更能有真正的醒悟。
至於,第二站去哪裡,下一篇再敘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