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請家長與孩子一起上才藝課」(親子天下雜誌)。會下這個標題,我想,是因為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的一席話:
「孔子曾說『游於藝』。在當時認為「藝」是用來欣賞、品味的,不是功利的事。若因孩子學才藝,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更從中得到樂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我認為這是好的。所以我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才藝班,是可以去上,但動機是要讓孩子『得到經驗,能夠欣賞』,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
更精確點來說,我認為讓孩子上才藝班,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上課。比如說,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長千萬別讓自己、孩子與才藝的關係,只剩下『你今天練琴了沒?』『趕快去練琴!』若是這樣,孩子就不一定能學到什麼。」
看完這篇文章,有些感慨!感慨的是林懷民先生所言的,不正是這些年來,苦口婆心的對家長說的想法嗎?不知是自己在闡述想法、意念方面的功力不足,還是自己並沒有像林懷民先生那般社會地位的高度,所以,引不起家長們的共鳴呢?
當然,真理到哪還是真理,問題是,會不會被有心人發現它,並真心實踐它。
感慨歸感慨,該說的話還是要說、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其實,學習任何所謂的才藝,重點是要讓孩子能夠游於藝、懂得品味生活,讓這些學習成為生命的養分;也就要把學才藝當成是生活一部分,這才是真學習。而學習的結果,絕不只是考上某個名校、拿到某個比賽的名次來決定的。
在我們的社會裡,習慣視孩子為大人的棋子,往那個方向走?用什麼方式走?都是大人說的算!諷刺的是,大人們到底是真了解?還是以訛傳訛?還是積非成是?還是只為了自己的面子? - 而做出不正確的決定,這並不在大人們的思考範圍內。
學習才藝,尤其是學習藝術,需要的是時間、需要的是環境、需要的是共鳴,這些都是需要孩子與大人,尤其是家長們,共同來成長及相互勉勵的。家長們的親身参與,會是孩子們向前的動力。
無奈的是,大部分的學習狀況,家長們都是口說無憑,要不然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心於真心参與。如此的話,說真格的,孩子的學習之路是絕對走不長的!
** 閱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上才藝課」全文,可上親子天下雜誌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