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為一些俗事忙著,好不容易忙裡偷閒,帶著芃芃的巧克力阿姨,走一趟龍潭的三坑子。


 


前些日子,看到一些網友在介紹三坑子老街,有些心動。因為,歷史是迷人的,前人的腳步可以喚醒後人已趨迷亂的步伐…  


 


三坑子是位於龍潭鄉的客家村,名「三坑子」據說是因為當年村中有三條小坑(「坑」在客家話中指的是小溪澗或水渠),分別是「蔗坑」、「鴨母坑」和「火劫尾坑」。這三條水渠流經於此村,因此取名為「三坑子」。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以前大漢溪河道水深時,船隻可以航行到龍潭的三坑子,因此三坑子是早年客家族群貨品的集散中心,不論是關西、竹東,還是新埔、楊梅、湖口的貨物都會利用三坑子做為中繼站。運至三坑子的貨物,部分是運到大溪再併船出貨,部分可至萬華、淡水,甚至可以運至國外,所以當時水運相當發達,也因此當年的三坑子相當的繁榮,也產生了商業型態的三坑子老街,形成當年的「龍潭第一街」。


 


只是,當年繁華景象已不存在,而今只能從現在稱為老街的老式建築中,去找尋當年人聲鼎沸的影子。


由於當天是第一次拜訪,而芃爸又讓查過的資料,安靜的躺在家中書桌上,所以,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老街的入口。三坑子老街是一個封閉的聚落空間,如果沒仔細觀看,很容易錯過老街的入口。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黑白洗」。清涼的流水潺潺,匯聚成一小池的水,而幾塊石板斜擺在水面上,想必應是從前婆婆媽媽們,一起為家人洗滌衣物的地方。磚牆上寫著一首打油詩:「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世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這兩三句話語,著實讓人玩味其中深含的意義。


 





 



 


再往內走,老街兩側新舊房屋並列,一側的房子幾乎都已翻建為水泥樓房,另一側則是一排約七、八戶的紅磚平房,亭仔腳彼此相連,仍保存著昔日老街的舊式店面格局,但是頂上的屋瓦,已改為鐵皮屋頂。對我來說,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些失望與悵然。雖名為老街,但古味盡失。眼前的一切,似乎只為了趕上老街的風潮,硬把所有的事物,冠上老街的名號。唉!或許是我太苛求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如此吧!


 





 




 


不過,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老街居民的信仰中心 永福宮。


 


   




 


永福宮並非大廟,是二殿二廊二護室的構造。但據說是龍潭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建於清乾隆九年(1774)至今有250多年,歷經三次的搬遷才遷到目前的現址。廟中的木刻、石雕、剪黏雖非巧奪天工之佳作,但與今日一般廟宇的俗麗、粗糙,有清新脫俗、樸實秀雅之感,值得欣賞。


 


永福宮的屋脊採用三川脊的形式,在三川殿的屋脊上又再增加的一道脊,形成了脊上加脊的景象,而二者之間留有孔隙之屋脊稱之為西施脊。正脊上有雙龍及福祿壽三仙,而具雙層脊堵的西施脊,上層為四獸(虎豹獅象),下層應該是武場「黃飛虎戰聞太師」。並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裝飾題材,只知道在一般的廟宇中,都會看到這些構圖題材,應該再去找更專門的書籍來閱讀,才能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


 



 


位於垂脊的末端稱為「牌頭」。其中的裝飾我看不出是來自什麼題材,查資料後得知,「牌頭」多以人物故事為題材,背後並襯以山林閣樓,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民間故事亦或可置假山等剪黏裝飾。


 






 






 

永福宮二側的壁堵已呈斑駁狀,細看可看出應是石雕之作。然而,回家上網查資料發現,它是利用水泥製作成龍虎的圖形後,再彩繪上色。龍圖形在左側,而虎圖形則在右側,和我們一般民間所說左青龍右白虎相呼應。當天只拍到龍形,虎形被我拍模糊了!


 



 



 


廟正門上的木雕窗花很典雅記得在書上看過此形狀有個典故,久了竟然忘了,應該再去把書找來!


 



 


我在永福宮外觀望許久,這些雕工精巧、線條流暢的建築造型,雖然,年代久遠,默默的接受歲月的洗禮。但卻也是歷史的見證者,百年來庇護著當地的居民,這樣想著,不禁對它有著肅然起敬的感覺。


 



 










 









 


離開永福宮往左走,沿著田邊小路就到三坑子有名的古宅「青錢第」。根據網路資料,「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時「童叟無欺」,大家都非常的同心,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因此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用,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四處流通,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


 



 




 



 


青錢第為傳統三合院古厝,背倚蓊鬱的小丘,座落於一片田園中,顯得相當幽雅。三合院右廂為雙護龍,左為單護龍,古厝的風貌相當完整。然而,任何的建築都會隨歲月的增長,而自然損壞,或者會因為外在不可抗力因素而遭到破壞,青錢第也是一樣,在經歷了百年的風霜雨露,逐漸的風化毀壞,據說地方政府曾有意將青錢第列入三級古蹟,可是屋主反對,因為,一旦被列入三級古蹟,就無法自行修繕,損壞的地方就不能修復。


從外觀上看,應是經過數次的整修,因為,外牆的磚瓦呈三種不同的顏色。而令我好奇的是,山牆頂端上的馬背造型,好像金木水火土的5種造型全包了,這會不會是建築風水的問題呢?要5型全包才能永保家族安康?哈,我是猜的!  


 




喜歡欣賞古厝,因為古厝是先民智慧的結晶,從古厝的一磚一瓦中,可以瞭解到先民的生活歷程外,而且還可以感受古厝的建築之美,可惜當天不能入內欣賞!


三坑子還有很多地方尚未造訪,說實在的,看到老街蠻失望的。不過,一些古蹟、古廟,還是值得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