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寫書法,老師都會要求買一本臨摹本來寫。書店裡賣的範本不是柳公權的就是顏真卿的。那時候不是很喜歡顏真卿的字體,而是喜歡柳公權的。因為,總覺得顏真卿的字體胖胖肥肥的,而柳公權的瘦瘦的較好看……
然而,慢慢的年事漸長,發現,其實每個書法家,各自有其不同風格及美的意涵,端看欣賞者以何種角度去欣賞。
寫書法,是一種創作、也是一種自我的反思。小時候不懂,總是以一種交差了事的心態在面對。其實,在寫下每一點、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都需要極具所有的心力,才能反應出書寫者內心真正的想法。
因此,後來再看顏真卿的字,不再有肥胖的感覺,而是線條厚實、強勁有力。
在故宮接受導覽員集訓時,有機會再多認識顏真卿,才恍然了解,書法也是一項藝術創作,不論是作品或是創作者本身,都會有個活生生的故事相伴隨,才會讓欣賞者在觀賞時,有發光發熱的感動情緒。
在這次故宮書法展,有顏真卿的「祭姪文稿」。記得第一次見到時很納悶,眼前這個被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的作品,字都歪歪斜斜的,而且還有錯字、白字,這分明只是顏真卿書寫時的草稿,怎麼也拿來展出呢?但是,這個作品輾轉經過好幾代的收藏者,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故宮見到它,想必,它真是個不朽的作品。
中國書法講究線條美,必須要有力量,所謂力量不是說寫的時候要用力的那個力,而是這個力表現在墨和筆鋒的運用上,一條直線中間看起來有凝聚力,線條四周又很飽滿,才叫做有力。
有了這樣的概念,再去了解「祭姪文稿」背後的故事,還真讓我有熱淚盈眶的衝動……
根據史書記載,顏真卿除了在書法上的成就外,還是一位忠君愛國的武將,堪稱為「文武雙全」藝術家。就在顏真卿任職平原太守期間,胡人安祿山造反(史稱安史之亂),顏真卿死守平原。然而,安祿山軍隊卻逮捕了哥哥顏杲卿的孩子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安祿山就當著顏杲卿的面把顏季明的頭砍了,之後顏杲卿也壯烈殉國。顏季明那時大概只是十幾歲的孩子,戰後顏真卿只找到顏杲卿的腳和顏季明的頭,悲憤的他因而寫下血淚斑斑的「祭姪文稿」。
在「祭姪文稿」中,記載了顏季明和其父杲卿勇敢抗敵的經過。從顏真卿書寫的筆觸中,隨著字體大小、筆劃粗細及墨調濃淡的形式轉變,我們似乎可以跟著顏真卿悲憤的情緒上下起伏。
有評論者這樣形容:「當寫到他的姪子如同「階庭蘭玉」時,書體呈現一種音樂性的韻律感。之後,顏真卿的字體就變得凌亂不堪,有幾十個字都被塗掉重寫,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親人逝去的哀傷。行至卷末的「嗚呼哀哉」,其內心的悲慟已不可抑制,筆墨的線條也隨著激動的情緒而失去控制。」
「階庭蘭玉」 - 書體呈現一種音樂性的韻律感。
「嗚呼哀哉」 - 內心的悲慟已不可抑制,筆墨的線條也隨著激動的情緒而失去控制。
人們常說,真正的藝術,是發自內心與自我靈魂直接撞擊出來的,不做作、不矯情。從顏真卿的「祭姪文稿」,就會讓我有此種深刻的感動!
或許「祭姪文稿」的藝術價值,就在於顏真卿的坦白真率。試想,顏真卿在那極為悲憤的狀態下,下筆自然不會以工整美麗為目的,因為,筆筆都是悲痛與生命的吶喊!
因此,對於為何這篇塗塗改改、錯別字此起彼落的作品,竟也可以成為傳世名作,應該就不難理解了。
※圖片來源:故宮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