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對北投的印象是「遙遠」。記得在讀國中時,一位同學住在北投,每天要坐公車,從北投,台北的北區,到台北的南區,南門國中上課。有一次,坐公車去她家拜訪,還記得是公車號碼是218,足足做了近兩小時的車程才到!


 


爸爸是道地的北投人,他說當年讀師大附中時,每天早上要趕5:55分的頭班火車,坐到台北車站再換公車到學校。也就是說,婆婆每天清晨3-4點間起床,要幫她的寶貝兒子準備愛心便當(是的,爸爸不吃隔夜飯!)。


 


爸爸還說,每回學校要參加校外的慶典活動時,教官一定會先提醒:「住在北投的同學,明天不用來學校!」,爸爸就樂得在家當個「閒閒美代子」。


 


時空轉換到現今,交通工具的發達,原本的火車路線也換成是捷運軌道,從北投到台北市中心,不過花30-40分鐘即可到達,不再是十多年前的那般遙遠。


 


爸爸一家人從北投搬至三芝,是近10年的事,有些親戚朋友還是住在北投。婆婆買菜或洗頭髮,也習慣回北投,加上每當我們從三芝到台北,一定會經過北投,所以,北投就像是我們的轉運站。有時,一星期內要往北投跑好幾次。


 


每回經過北投,都可聽蔡爸爸講古:這個地方是他們兄弟小時候,玩殺刀的地方;那個地方是他們兄弟,試自製火藥的地方……當然,許多回憶早已人事全非。可是,回想起來,想必也是別有一番甜蜜的滋味吧!


 


為了讓芃芃,多認識爸爸的故鄉,有幾次刻意將待在北投時間加長,現在就將鏡頭從「北投公園」開始……


 


從新北投捷運站的正大門走去,進入眼簾是「北投公園」。爸爸說「北投公園」是從日據時代就有的公園,他小時候就時常在公園裡玩耍。看看園裡的草木扶疏,一片綠意盎然,還真是有歷史悠久的感覺。聽說,公園內一連三個噴水池,除了有觀賞造景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肩負著北投居民自來水管線的調節作用,因為必須釋放水道過大的壓力,所以在自來水道興建之初,便同時造了三座噴水池,於是造成現今所見間歇性的天然噴泉池。


 



 



 


順著公園繼續往裡走,會看到一個超大木屋,仔細一看原來是「北投圖書館」。


 


要進入館內前,外頭有一個種滿荷花的水塘。經爸爸的提醒,水塘的形狀是以台灣的地形建造而成的,遠看還真有點像。從圖書館的外觀看來,整棟建築物幾乎都是以木造為主,完全融入自然景觀的建築,少了水泥叢林的突兀,看起來非常舒服。





 





 





進入館內,大型落地窗讓室內的採光,相當自然、明亮,也引進窗外自然的綠意。這樣的設計,宛如靜置在森林裡,享受閱讀的樂趣。



自一、二樓延伸出去的戶外閱讀平台,我想,應該是最搶手的位置吧!面對徐徐微風,映著遠處的山景,閱讀的氛圍充滿了自然野趣,這樣的感覺,真好!



帶著芃芃,自然會往兒童閱讀區駐足。兒童閱讀區的書架,大約都是以小朋友可以自己拿得到書的高度為主,避免傳統圖書館內高聳入天、充滿壓迫感的大型書架。芃芃看到一大堆,模得到、看的到的書,迫不及待的拿了好幾本書,坐在書桌前,有模有樣的「看」起書來了!找到一本有關介紹陶藝的書,硬要爸爸當她的說書人,爸爸只好一頁一頁的為她解說!






 


 




 


沒想到,在台灣,還有這樣令人為之清新的圖書館!坦白說,不是我的要求太高,而是,在台灣,要找到環境、外觀、內部設施在水準之上的圖書館,還真是有點難的!  


 


回家連忙上網查圖書館的相關資料,發現今天造訪的北投圖書館是由舊北投分館改建而成,因為,在民國90年,舊北投分館被鑑定為海砂屋而予以拆除。在規劃重建時,有鑒於地球資源的耗損與環境污染對生態的破壞,因此將北投與石牌二所分館規劃為符合「綠建築」的圖書館,引進並宣揚生態建築的觀念,提供健康、舒適的閱讀環境。


 


所謂的綠建築,代表的正是舒適、節能與健康。網路上的資料指出,圖書館一樓的牆面上,有一個太陽能光電發電監測系統清楚載明太陽能電板的發電量。館內建材減少了混凝土的使用,就是為了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和負擔。斜坡屋頂及草坡設計,則可綠化屋頂涵養水分、減低直接曝曬;藉斜屋頂收集而來的雨水用於澆灌植栽及清潔用水,則達到水資源的再利用。


 


原來,這樣的建築,有這麼多的好處!政府應該多多推廣「綠建築」,不然,到處都是無人性的水泥牆,怪難受的!


 


芃芃說,下次她還要去圖書館看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