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學習經驗,這是坊間,不論是各種書籍、專家、學者,甚或家長間,時常會討論的話題。因此,面對所有有關孩子的教養問題,均以會不會「快樂」為前提。
然而,弔詭的是,似乎很少人在探討,「快樂」的真義,到底為何?
在我教學生涯中,經常會碰到的狀況是,家長希望他的孩子要學的快樂且沒有壓力。每當,家長有這樣要求時,心中真是有很大的感慨!社會上有那麼多的專家學者,每天從報章雜誌,甚至網路上,幾乎討論的重點,都是在「要給孩子快樂」。對於,甚麼是「快樂」卻很少琢磨。
記得曾經閱讀過一篇文章,內容是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李偉文醫師,有位住在比利時的朋友,回台探親遊玩,一家人住在李醫師家中,但是有個孩子偏偏感冒了,不能出去玩,留在家裡休養。感冒發燒流鼻水,病得很痛苦,但是,女孩睡了一會兒,突然爬起來,起床彈起鋼琴!李醫師看了有點擔心,問她說:「這麼不舒服的時候,怎麼不好好休息,還要跑下床來彈鋼琴呢?」女孩回答:「彈鋼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啊!我很不舒服,所以想彈鋼琴讓自己舒服一點。」
看到這個故事,非常感動,也為那彈琴的女孩感到慶幸,學琴的真義,她是感受到了!
也因為看到了這個故事,努力回想留美的那段時間,曾教過幾位當地小孩。記得他們的父母,基本上會送孩子去學鋼琴,或任何課餘的才藝,心態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對各種事物都有熱忱,不是只學習學校課堂上所教的知識,而在下課後能有一項興趣,讓孩子對於自己生命與人生有所啟發。
因此,當大人的心態,是要孩子學習的不只是技藝、技術、或知識,而是能力,一種讓他在面對自己生命時,終身都可以受用無窮的能力。而不是只膚淺的看到,浮面的且不切實際的學習經驗,或學習成果。
再者,不論哪一種學習難免都會有困難,不是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難道不是培養孩子挫折忍受的能力、訓練孩子的毅力與責任感的好時機嗎?
所以,面對孩子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其中要孩子努力的分寸要如何拿捏?要讓孩子學到些什麼,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好?這些,應該才是大人們要去思考的重點!
談到這裡,那麼,究竟「快樂」的真義到底是甚麼?
快樂是一種心境的表現、深刻的體驗。美國Csikszentmihalyi教授曾提出Flow(心流)的概念,當一個人處於人生中最快樂是時候,就是當你全神貫注在某個活動中時,會喪失時間感,並有極大的滿足感;此時,便進入Flow的狀態中。
這種快樂,就如Csikszentmihalyi教授所說的:「體驗過Flow(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層的快樂是以嚴格的集中注意力所換得。」因此,真正的快樂,是很難計量的,不能簡單的以「高不高興」、「喜不喜歡」,來決定與否,因為「享樂本身是不能帶來幸福的」。
對於時下所流行的「快樂」定義,我認為,都是以人云亦云的方式,或者以不成熟的習慣概念及模式來評估、來定義。對錯之間,早已沒有人去深思、去探討!
所以,面對學琴這件事,家長該考慮的是,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學習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當中,希望得到的是一個實質的經驗,把所聞、所學,看成像是飲水、空氣一般,時時皆可賞識、得以享受,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
請給孩子一個「正面」的音樂經驗,相信,隨之而來的會是一份深層快樂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