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自己所學的專業領域與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時常會對問題如:「創造力是什麼?創造力如何產生?創作的過程如何?創作者的心理變化如何?創造力對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影響如何?」,產生很大的興趣,進而想要了解「創意為何而來?」



 


前一陣子在網路書店上閒逛時,看到一本名為「創造力」(時報出版)的書,本來不以為意,心想又是一本厚的像學校教科書,難念又難懂的書,但仔細一看它的作者,哇!這不是幾年前在美國唸書時,教授介紹過的作者嗎?當時我看的是他另外一本書「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記得當時為了看懂他書裡所闡述的意義,字典都快被我翻爛了!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書中的意義,而是他奇特的名字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算算Csikszentmihalyi教授年齡應該是七十多歲了,他的一生是充滿了創意,他雖是匈牙利裔,但因父親是駐義大利的外交官,從小在義大利出生、長大,多元的背景使得他通曉多國語言,他與家人說匈牙利語,跟褓姆說德語,跟朋友說義大利語,亦學習英語。1956年他移民美國,並以同等學力通過考試進入芝加哥大學,1960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1965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與系主任,目前在加州Claremont大學杜拉克管理學院擔任心理與管理學教授。


 


我記得他一個重要的論述,就是Flow心流)。Csikszentmihalyi教授Flow形容為「由於他們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參與在活動中,此時自我意識消失、時光飛逝,每個行為、動作和想法必然會一步接著一步,就像跳爵士舞一樣。整個人都浸淫其中,且將自己的技能發揮到極致」。


 


也就是說,心流可以定義為「最理想的滿足與從事經驗」。無論在創造藝術、運動競賽、從事工作或心靈實踐,Flow都是人類超越極限、獲得勝利的一個深層而獨特的動機。當人們全神貫注在活動中時,會喪失時間感,並有極大的滿足感;此時,人們便進入Flow的狀態中。


 


難懂嗎?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全心全意的活在當下。心中有任何創意的想法,必須落實在某個領域,不然很容易變成天馬行空的空想。當你心有旁鶩時,你的心思不易集中,就容易人云亦云,當然就不可能進入所謂Flow的狀態中!


 


Csikszentmihalyi教授說過:「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以嚴格的集中注意力所換得。」


 


「創造力:少了創造力,你與黑猩猩沒什麼不同」(時報出版)


 


當然,這本書我買了,是真的很厚,還沒完全看完,不過,就算只看了前面幾個章節,就已收穫不少!  


 


恕我先將書中幾句我認為還蠻重要的觀念和大家分享:


 


「創造力並非在人們的腦中發生,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創造力是一種系統性的,而非個別的現象。」


 


「分析創造力時,一定不能視其為發生在某些人身上,而是發生在一個體系的關係中。」


 


「人們很看重智商,因為這種所謂心智能力可由測驗得之。但很少人會傷腦筋去想誰有多敏銳,多會為人設想、多有用,因為沒有好的方式來測量這些特質。」


 


「在整齊畫一和一成不變的文化裡,要達到新的思考方式就得投入更大量的注意力。」


 


當我讀到這些字句,心中就有些感慨!看看周遭的孩子們,是生活在多麼沒有創造力的環境中!更心寒的是大人們錯誤的價值觀與教養方式!!!!


 


現在的家長,注重的是學校所安排的單一學門(如英數、理化等),對於一些有關人文素養、社會文化的領域,只要是被定位為非主流學門,孩子們是不容易去接觸到的,就算有接觸,也都只是浮面的經驗!


 


Csikszentmihalyi教授明確的指出:「創造力並非在人們的腦中發生,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創造力是一種系統性的,而非個別的現象。」不讓孩子們從小在多元領域中,有系統的接觸相關知識,「創造力」如何能被啟發呢?會不會就如Csikszentmihalyi教授所說的,因為「人們很看重智商,因為這種所謂心智能力可由測驗得之。但很少人會傷腦筋去想誰有多敏銳,多會為人設想、多有用,因為沒有好的方式來測量這些特質。」因此,這些特質就被歸類為不重要的!


 


在藝術領域擔任教師的我,面對台灣這樣的環境,感受甚深!我們的課程,往往是最後一個被重視到、第一個被cancel的課!理由不外乎是:家長本身自認為不懂、孩子學了沒有主動表示有興趣、沒有多餘的時間花在不重要的科目上…


 


其實,時常讓我納悶的是,學習任何知識或技藝,難道不需要時間的嗎?在這冗長的學習過程中,難道獲得高分高名次,才是唯一的目的嗎?所謂快樂的學習,難道就不需要勤奮的練習嗎? 


 


注意力VS創造力


 


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書中也有提到,「在整齊畫一和一成不變的文化裡,要達到新的思考方式就得投入更大量的注意力。」邁向創造性生活的第一步在於好奇心與興趣的培養,也就是將注意力擺到事物本身。


 


首先,好奇心是要無所不在的,而且並不侷限於特定的領域中,那些創造性人物就是喜好連結相關知識。有太多人認為這世上有太多的事物都非他們能力所及。有人覺得藝術超出他所能,有的則認為音樂、舞蹈、科學或體育等「沒有我的份」,名單可以沒完,但實際上多是源於僵化的思維模式,使我們低估了自己也能享有不同領域知識。愛因斯坦在研究物理學之外,也能學習拉小提琴自娛,因此,盡可能的嘗試不同領域是很重要的。


 


很喜歡Csikszentmihalyi教授說過的一句話:「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以嚴格的集中注意力所換得。」


 


「嚴格的集中注意力」是需要被培養的能力。現在的孩子每天要「注意」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也太雜了!「集中注意力」已是天方夜譚,更不可能獲得「那份深沉的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