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感覺幸福,但有時候又覺得自己被困住了。」
這一句深深觸動我的敏感神經….
「做得好!」、「辛苦了!」、「過的如何?」每個人都需要這樣貼心的問候,但在缺乏愛護與理解的狀況下,苦等不到這些發自內心的關懷,取而代之的卻是「房子、金錢都有了,還不夠嗎?」、「為什麼整天在幫妳擦屁股呢?」、「自己的孩子、先生不會教嗎?」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對、絕對的錯,但是「我們總是互相給彼此不經意的傷痛,卻輕易的把它視為理所當然。」或許那些傷痛是那麼微小、細碎,甚至會被人認為微不足道。但是殘酷的事實是,人們就是用無數小小的痛苦,割碎一個人的心!
在長期壓抑之下,有些人只能變成不一樣的自己,為自我尋找一個錯誤的出口,做出常人難以理喻的行為。就如片中女主角說的:「有時候覺得自己被困住了,繞過這道牆走別條路,還是一道牆,我有時候會想,是否一開始就沒有出口。」在傳統觀念與不願設身處地的惡性循環下,不斷重複再重複,在這樣的處境下,已受傷的心又怎能輕易痊癒呢?
片中最讓我心動到心痛的片段,是女主角因為長期壓抑自己內心情緒,導致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得到雙重人格的心理疾病。在面對自己母親時再度發病,她變身為外婆的口吻對媽媽說話,媽媽親眼目睹女兒毫無頭緒的瞬間改變,震驚的流下傷心的眼淚,抱著女兒痛哭,哭訴著:「女婿啊!我家女兒怎麼會變這樣?」看到這個畫面,眼角不由得跟著流下眼淚,不是因為動人的畫面,而是因為心有戚戚焉的感觸,甚至有種羨慕她的感覺。
終究,她還是得到親人關愛與疼惜。所有的困境都值得被看見,所有的痛苦都應該被救贖,這樣才有改變的機會。只是,在殘酷的現實裡,有些受傷的靈魂得不到這樣戲劇性的被拯救,只能讓自己的內心一步步被殘酷的事實蠶食鯨吞,最後遺憾而去。
(畫面摘自網路)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曾說過:「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事實上,不論性別,任何人都可能長期被傳統的價值觀與過於沉重的期待所壓抑。所以,這句話也可以改成:「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任何一個人,極有可能成為壓迫別人的共犯。在缺乏對他人設身處地的關懷與理解下,不自覺地造成別人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沉重。
《82年生的金智英》或許是部老生常談的作品,但是因為這樣的平凡且習以為常的故事,造就了其中深刻寓意的沉重。是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擁有傷痛的故事,請不要再自以為是的忽視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