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6992083_237136159142062_8296508867205508737_n.jpg

「淺層的學會」一件值得學習的技能或知識與「深層的完成」一件值得學習的技能或知識,這兩者在學習上,其實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的社會充滿著功利的學習價值觀,總是鼓勵孩子貪多務得:早學就是可以比別人贏在起跑點、多學就是可以比別人懂得還要多。然而,這樣的學習模式,卻只能停留在膚淺的「我學過了」、「我知道了」的體驗層面,在如此薄弱的根基上,孩子真能探索到知識的美好嗎?「學過了」就等於「學會了」嗎?

「堅持」應該是從小就要培養的學習性格,如果學會了還能讓自己保持在冗長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涵養,需要長期浸淫在其中,那麼,學習到的學問,才會有機會終身擁有的美好經驗。以色列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在其所寫的《人類大命運》一書中提到:「缺必要的感性,就無法體驗到某些事物;欠缺長期的經驗,就無法培養感性。鼓勵孩子多元化的學習,固然是一種寬廣的學習引導,然而,在心態上是要讓孩子只要有體驗就好、還是能夠終身持續探索,這實在是家長與老師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似乎只是單純羅列資訊,只為應付和達成外在目標文憑?成績?)。事實上,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教育唯一的目的,最重要的,應當是要培養學生面對自己的生命態度,引導他們是對人生及社會有深刻的洞察,進而培養獨立且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然而,我們現在把教育當吃藥,認為哪個比較重要跟有效!」(郝廣才高中的孩子在面對讀什麼科系?選什麼組別?孩子和家長考量的標準,在乎都是放在未來的「職業保障」上。其實,這樣的想法,很難以對或錯的二分法來評斷好壞,但是,值得深思的是,難道科系與未來出路,只能是一條單行道嗎?況且,假如從小在受教育的道路上,面對學習的思維只停留在「學過了」就等於「學會了」的心態上,這條單行道會不會演變成一條走向錯誤目標的不歸路呢? 

學習任何事物非一蹴可及,需要的都是時間與耐性,只有一點一滴的增加,才能真正累積實力,把「努力」變「能力」,沒有三年五載的長期澆灌難以成形。 

所以,是的,「學過了」不等於「學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