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台灣的音樂教育,大部分的家長或是孩子,秉持的幾乎都是有目的性且僵化的學習態度。套句商場上的語言,心中算計的是「投資報酬率」的問題。也就是要花多少金錢與時間,才可以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諷刺的是,通常,這個所謂的結果,並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而是被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半推半就的胡亂追求起來。


 


然而如此的說並不代表學音樂就不能有任何目的而是學音樂是給孩子的未來留下一個讓生命更加圓滿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而是一個漫長、且隨時在深化內心氣質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一條貫穿人生的道路,但奇怪的是,只有在生命結束時,你才能清楚的看到這條道路。」知名的義大利籍資深記者 帝奇亞諾‧坦尚尼,在臨終前對兒子說的話。


 


往往人們會認為,生命中所有的決定都是出自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坦尚尼對他兒子說,這全是胡扯!因為,當人們在做決定時,往往依賴藏在內心深處的某種直覺。坦尚尼認為,這就是印度人所說的「業」吧!


 


不過,我認為,這種「直覺」應該不是一種超自然的天賜神力,而是一種能夠經由經驗再教育的感覺能力。


 


學音樂,就是增加內心世界更為敏感細緻、洞悉人性的聰慧。不是外在世界所標榜的聰明與精明能幹。換句話說,就是一種對生命的鑑賞力,在生命無限潛能下的一種專注及全心投入。


 


這樣說,好像「學音樂」是一件很玄的事。不過,相信每個人深思過這個問題,應該不難了解,學音樂是一個過程,而非一種姿態。


 


因此,家長實在不能以膚淺的價值觀,來論斷學音樂這件事。


 


知名的文化人楊照先生認為,要讓年紀小的孩子學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在音樂教育上,父母不能跟孩子妥協。他認為:「我是非常贊同孩子適性的發展,但在音樂上不行,因為學音樂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是要經過長時間很無聊的基礎練習後,才能達到另一個層次的成就感。」


 


我想,這「另一個層次的成就感」就是培養鑑賞力的開端。


 


楊照先生也有一位學音樂的孩子。他深知學音樂,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面對自己學琴的孩子,非常重視父母陪伴的重要性,耐心地半拐半哄的監督孩子練琴。同時,還不斷的建立自己對音樂的興趣,而不是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練琴、練琴、練琴。


 


所以,音樂教育真的不是只學會演奏樂器而已,更深的層次,是一個可以帶給孩子人生重要影響的寶貴經驗、一個讓生命能夠更加圓滿的可能性。


 


另一個附帶價值,是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同成長、一同挖掘生命內涵的各種可能。


 


不過,為了擁有這美好的未來,最先需要改變的是父母的心態與價值觀。否則,一切都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