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121的聯合報,有一個佔有蠻大篇幅的話題報導,題目是「童年學彈琴,為啥從此不愛樂?」閱讀後,感觸良多……


 


報導中許多的觀念及想法,在我認為,是每個家長都應該具備的。但是,以我個人在接觸不同家長的經驗裡,我發現,通常家長都會忘了一個事實,就是 我家的小孩不等於你家的小孩。再來就是,家長不會花時間去仔細解讀、推敲專家給的建議,因此容易形成斷章取義的現象。


 


讓我們先談談「我家的小孩不等於你家的小孩」這個問題。


 


每個人(包括大人及小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性、想法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個工廠的產品(同父母),外觀、質地都會有些許的差異,更何況是出自於不同的廠牌(不同的家庭)!


 


有許多好心的家長,會傳授一些自己與孩子的切身經驗,給正在面臨相同問題的家長們。其實,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畢竟,好的經驗可以作為一個借鏡,讓人們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但是,往往家長會忘了一個事實是,每個孩子所面對的問題與考驗,是孩子自己要去面對的人生功課。再者,每個孩子的成長背景不同、所處的環境因素不同。更重要的關鍵是,孩子的個性不同、性向不同、對於未來的理想、抱負不同。有這麼多的不同,所以家長們實在是需要冷靜思考,許多的經驗或建議,其實,可以視為重要的參考,但是,不是教養孩子的唯一依據。  


 


我會告訴我的家長們,當別的家長熱心的給建議時,我們要心存感激。但是,不要忘了「我家的小孩不等於你家的小孩」!


 


再來,在報章雜誌、網路,甚或坊間的各種讀書會、研習會和家長座談會,都會有許多專家學者提供一些教養新知或訊息,對於用心、用功的家長們,都會積極的吸取這些資訊。然而,就我所看到的現象,往往斷章取義的成分居多!


 


就如,在聯合報的文章中提到「玩音樂」的概念。對一般不是時常接觸樂器的人來說,講到「玩」音樂,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就是把鋼琴拿來當成可以玩的東西來敲敲打打呢?


 


其實,專家們所謂的「玩音樂」,應該是說在彈奏技巧或音樂素養有了一定程度後,才可以隨心所欲的玩出自己想要表現的音樂。誠如,文章中大提琴家張正傑先生所說:「我是近十年,才真正懂得『玩』音樂的快樂。」


 


因此,我認為,家長要帶孩子學樂器前,要有正確的心態與觀念。要玩可以,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玩的時間或層次是不同的。面對學齡前的孩子,當然是要讓他們先好好的玩音樂、接觸音樂,敲敲打打、唱唱跳跳是必須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進入樂器的學習,是很難以玩的心態來面對的。


 


沒有嚴肅的態度來面對學習,怎麼可能獲得該有的進步?當然,假如,家長們所期望的結果,只是希望孩子沒有學習上的壓力,玩一玩就好。至於,在彈奏的指法或練琴的效果上,也沒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那麼,說實在的,買個樂器在家裡讓他玩玩就好,何必花錢又花時間學琴呢?!  


 


說到這學琴的問題,其實,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苦惱孩子練琴的問題。身為鋼琴老師的我,只能說,既然要學琴,最好每天都要練到琴(當然不是每天都要1-2個小時的練!)。


 


在文章中有提到,練琴會變成是親子間的戰爭 -「老師要驗收,練琴趕進度」。其實,看到這樣的標題,真是很無奈!  


 


學校的老師,是不是每天都要檢查回家功課寫了沒,沒寫的同學,不是要補寫、罰寫,就是要補繳。而鋼琴老師一星期才見一次面,見面的時候,當然就是「驗收」這個星期練習的成果,不是嗎?鋼琴老師出的功課,是一星期的份量,要靠每天一點一滴的練習,才能累積該有的進步。為什麼一定要「平時鋼琴沒人彈…,只有禮拜天晚上被迫練習,好應付隔天老師進度驗收。」?


 


我相信這不是每位鋼琴老師所樂見的,因為,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練琴這件事,不變成「親子大戰」才怪!因此,在台灣,才會造就一批批「學音樂又恨音樂」的小孩!


 


學琴是一件長長久久的事,長期浸淫在其中,方知音樂的美在哪裡。然而,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許多學習上的習慣及生命中品味的涵養,是需要周遭的貴人,來幫助他們養成的。


 


孩子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就是孩子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觀念、想法,要是只是一昧的被人牽著鼻子走,而不深思,每個獨立的孩子,就有個別要面對的問題,那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可憐又無助的孩子……   


 



*可至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4624179.shtml細讀完整的報導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