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知名評論家楊照先生,他小時候最大的困惑,是為何父母親可以為了讓他學音樂而把房子賣掉,但父母親卻從來不喜愛音樂。這個現象,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已是見怪不怪了!


 


通常父母親都是心甘情願為孩子做牛做馬的,但是,到底為什麼要做牛做馬,答案卻是模糊、不確定的!


 


楊照先生的例子,或許還算幸運,因為從楊先生所發表的一些文章來看,顯而易見的,音樂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不會因為父母親不喜愛音樂,而有不一樣的結果。不幸的是,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這樣幸運的例子並不多。


 


其實,現在年輕一輩的家長,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所注入的心血,並不比上一代的父母少,甚至還要更多。然而,不知是否是因為資訊的過於發達,導致家長在做選擇時,有種不知所措,乃至於有人云亦云的情形發生。


 


就以學習音樂這方面來說,通常都是父母親的錯誤價值觀,造成孩子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因此,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美國生態文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曾說過


 


「假設知識是種子的話,一定要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發芽。」,「而什麼是肥沃的土壤?我認為就是他有豐富的感受、他的情緒感受能力夠強,有探索的心、有學習的能力、沃土裡還包括大人給他的愛,讓他覺得安全受肯定,這些都是培養的沃土。之後會有哪些種子落下來?會不會發芽?就是他的機緣。如果沒有注意沃土的培養,你把知識的種子丟下去,丟在水泥上有什麼用呢?」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要幫助他準備的是肥沃的土壤,他只要有夠肥沃的土壤,什麼東西都有可能開花,他可能會變成一個藝術家、變成一個醫生、變 成一個 老師,都無所謂,我們只要幫他準備好,讓他發芽。」


 


學音樂,要給孩子的是一個環境,也就是瑞秋卡森所說的「肥沃的土壤」。學習任何一種樂器,就如我們播下的種子,假如,這顆種子所面對的環境是雜草叢生的廢土,它會發芽的機率並不大。換言之,縱使,它所面對的是萬事俱全的沃土,然而,缺少了愛心與耐心,做任何努力也枉然。


 


說的白話一點,就是面對「學習音樂」這件事,父母要和孩子一同成長。要讓音樂真的進入你們共同生活的環境,成為你們生命中共同的一部分。那麼孩子,才不會認為學琴,只是一段毫無意義的肢體訓練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006 的頭像
    hu006

    hu006的部落格

    hu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