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將近30年的鋼琴教學生涯中,最常聽到家長的反應是:「老師,我不是學藝術的,真的不懂音樂藝術。所以,面對孩子學鋼琴,會覺得無力,因而無所適從!」
每回聽到這樣的說法,心中就會有一個大問號。要是以這樣的邏輯,是否,也可以說:「我不是學數學的,所以面對孩子學數學,會覺得無力…」「我不是學英文的,所以面對孩子學英文,會覺得無力…」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孩子的教育,就“只能”交給教育專家,而與孩子最親近的父母,卻是一點兒力都使不上嗎?
我想,愛因斯坦的父母,並不是學物理的,怎麼會教養出一位物理學家呢?很多知名的藝術家,多半她們的父母也並不是學藝術的吧!
有這樣的思維,是否,是因為把「學習」的視野,給窄化了。
在台灣,似乎不論是大人、小孩,在面對學習這件事,都是相當直接。學了,就要馬上有成果。而這個成果,不外乎就是一個好成績。弔詭的是,一個好成績,並不代表就是中了人生樂透彩的頭獎!
其實,任何的學習,應該是終其一生都是持續的在進行的。就算父母本身不是學藝術的,並不代表就不能去理解藝術是什麼。況且,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和孩子一同從零開始,才能真正懂得學習的樂趣與甘苦。
相信,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在學習的路途上,能夠獲得共鳴的聲音,就是一種向前的力量。
所以,我想說的是,面對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學習音樂藝術,重點在於,環境的給予、態度的養成、扎實的練習、耐心的培養,意即要有終身學習的準備。記得,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曾說過:「文憑只是繼續學習的一個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I DO比IQ有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